我小的时候曾经管理过一个小的论坛。 刚开始的时候还很简单,社区里是一小群很亲密的朋友。通常也就只有几个帖子,所以很容易就能知道大家都在聊什么。
向后推进几年,用户的数量翻了四倍。帖子的数量和长度也都与之增长,有些甚至翻都翻不完。有太多的对话,题目,用户和矛盾,以至于我大部分都记不住了。
这个情况还只是发生在很早以前,那个时候网络还没有变成主流。论坛想要扩大规模逐渐遇到了瓶颈:彼时的论坛都还容纳不了成千上万个帖子。
这是当年论坛的截图,主题是Atra设计的,那时候我们都是年轻人,都很喜欢粉色的页面。
虽然说删除陈年老帖是一个方案,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论坛不仅仅是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它们也是存放档案的地方。所有发生过的对话,人们的问题和社区都是有价值的资源,这些内容包括关于网络的事实的信息以及历史的记录,并且在多年以后都是非常有用的。
我们应该如何钻入这些档案中陈旧的对话里,驯化那些过时的论坛?
阅读中的规律对比
有些心理学家认为,阅读并不只是识别单独的字母并将其绑定在一起;而有一部分则是识别单词的形状。这是因为单词大多有可以预计的组合方式。
即使我们没法阅读具体的字母,我们还是能从单词的轮廓猜到这个词是什么。
与独立单词类似,一个帖子的结构也有似乎可以预计的组合方式。基于帖子内文章或段落的形状,我们可以做出一些关于帖子属性的相对合理的推论。在上下文知晓情况下,大段连续文字有可能代表了“解释”,“引导”或者是“咆哮”。断断续续的小段落则有可能代表“列表”或是“歌词”。更小的单行文字有可能是“有力的反驳”,“简单回复”或者是“客套话”。
在这个想法的引导下,我们是否可以通过一段文字的结构来推断它的内容本质呢?
这是Ubuntu的论坛,由于它的设计,我的窗口被一个帖子就占满了。
然而,目前我们还不能看到完整的段落结构,因为大多数论坛都有非常混乱的文字格式。这让识别对话中的规律变的非常困难。
如果我们能看到一个完整的对话(或者至少是一段更长的段落),那会怎么样?除此以外,如果我们能将它的可视化变的更加定制化,又会怎么样?
一个大概的概念
在上面的设计中,你会看到两个部分。左半边,显示了段落的缩略图;单独的帖子被极大的缩小,这让内容很难识别,但是更容易看到大的轮廓。我把这个部分叫做滚动区。
右半边有这个帖子的放大版,左边的尖头显示了右边帖子内容再整个帖子中出现的位置。点击左边的滚动条,右边的放大区域就会显示你点击的位置。
在这个设计方案中,带有蓝色方框的是楼主发出的帖子。再滚动条里也能看到蓝色的标记,以更简洁的方式标示出楼主回帖的频率和长度。
那我们拿这个方案做一个测试,我们假设他原帖中发出的是一个问题。如果我是一个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的人,利用这个可视化的结果,我只要找到楼主最后一次说话的地方,就能知道他是否得到了问题的答案。(他最后回帖是一条非常窄的蓝色横线,可能代表的是一个简单的回复:“谢谢你!”)
我们还能看到的是,楼主的回帖越来越稀少,但是这个帖子却一直延续下去。很有可能这个帖子后面已经聊跑题了,并且楼主在得到答案以后也没有兴趣再继续跟进了。
我们再拿一个例子,我们給每一个用户一个不同的颜色,而楼主我们还用蓝色来标记。
我们用这样的展示方式能看到更清晰的对话发展。楼主发了一条简短的帖子,和另一个用户简短的聊了一句,接下来这个帖子被橙色和紫色占领:两个用户对话,并且发帖长度越来越长,已经完全看不到楼主了。你认为这里发生了什么?
以上是两个男人之间一个饱含说服力的讨论。
如果你猜的是“激烈讨论”,格兰芬多加十分!这个例子内容其实是一个非常逗比的健身帖子,两位用户,Justin-27和TheJosh,两人在争论一个星期里面有几天这件事情,打了一路嘴仗,数学老师也哭了。用这种展示方式,你不用一页页细看就知道打起了嘴仗。(当然你为了娱乐还是可以读一下的。)
下一步做什么
在这个概念基础上发散,我们能继续研究对话中的其他特性。问好都出现在哪?版主都在哪发帖?关键词又出现在哪?用鸟瞰的方式,我们可以避免很多陷入无止尽的帖子之中。
应用
老论坛翻新。像这样的解决方案完全没有改变论坛的任何数据;它只是在同样的信息上加了一个不同的用户界面。这意味着在旧的论坛数据库上插入一个如此的界面会让用户用非常简单明了的方式得到信息,而论坛的拥有者却不用为了迁移或升级付出太多。
教育。论坛的讨论板块其实是具有在线元素的高等教育的集成。除了高质量以外,学生的回帖通常都会非常高频次的为讨论做出贡献。类似这样的可视化结果可以让贡献评估的过程变得更加简单。
论坛管理。用鸟瞰的视角浏览对话可以让版主更快的寻找潜在的问题,就像第二个案例中的嘴仗,而不需要一字一句的读完内容。
担忧
表现。根据帖子的长度不同,想要将超长的帖子在一个页面中展示出来可能会很困难。
已做好的调研有限。这个概念只是基于我自己个人体验。想要得到更有效完整的解决方案,还需要更多的工作。
增加的透明度。让旧的对话更容易被浏览和消化让这个概念卷进了“被遗忘的权利”这个争论中。这个问题需要更深层的考虑。
有限的适用范围。这个设计仅仅是针对传统的主题加跟贴模式;我并没有针对问答式的论坛做出设计,比如类似Stack Overflow这样的网站。
残疾人使用的可能。这个概念很依赖视觉,至于视力受影响的人们,它还有很多改进需要做。
过量的数据。一个帖子中参与的人越多,展示出的效果就越疯狂。针对参与人数多的对话,这个设计还有一定改善的空间。
[就酱说]
这个帖子说实话有点冷门,设计师设计了一个老论坛全新的浏览方式,这种方式解决的问题我相信早年混论坛的朋友肯定都体验过。时代在向前走,论坛作为一个网站的形式似乎已经快要离开我们的视线了,我们的注意力被更多全屏幕的图片和加粗的字体所占有。那些无人问津的论坛偶尔还会在搜索结果上跳出来,但是现在再看看它们,就好像看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一样,剩下的都是残垣断壁。
我猜想几年以后或许会有一个叫做数据回收者的职业,他们会帮你把网上残留的海量信息筛选后,用更加持久而非流行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供谷歌和百度来搜索。好吧,也许这应该是谷歌做的事情,也许他们已经在做了,谁知道呢。
译者注:Chantal Janard,用户体验设计师。
就酱微信号:dabojiujiang